高速冲床发展现状及其可靠性概述
高速冲床 早出现于20世纪初,是由 的HENRY&WRCHT制造出的,直到20世纪中期,该机型仍为高速冲床的代表。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,随着生产需要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,锻压机械开始朝着高速、 、 的方向迈进,高速冲床获得发展。1975年, Minster公司推出的HB2-30型高速冲床,速度可达2000次/分钟。进入80年代以后,各个高速冲床生产厂家开始致力于提高高速冲床的动态精度,对高速冲床采用各种平衡技术,使其加工精度 高、运行 平稳。目前,高速冲床技术主要被 发达 的生产厂家所掌握(如瑞士的BRUDERER公司、日本的AIDA公司、 的MINSTER公司、德国的RASTER公司等),其产品不仅在行程次数、公称压力、动态精度等性能指标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,而且在性上达到较,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普遍都在500小时以上。
国内的高速冲床生产技术主要是靠从 引进而发展起来的。1979年,辽宁营口锻压机床厂通过引进样机、测绘仿制的方法成功地试制了闭式高速冲床J75G-100;上世纪80年代初,北京低压电器厂和济南铸锻所共同出了我国 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冲床,其公称压力达到600KN,行程次数达到400次/分钟;21世纪以后,扬州锻压机床厂了J76系列闭式双点高速冲床,其公称压力达到800KN,行程次数达到800次/分钟,是现在国内高速冲床 的代表。随着高速冲床向高速化、 化、自动化的方向不断发展,高速冲床对性的要求逐渐,性问题也日益突出,而国内高速冲床的性与 相比存在较大差距,严重制约了国产高速冲床的市场竞争力。
虽然高速冲床的出现到现在已有90的历史,性从提出到现在也已有70的历史,但专门针对高速冲床的性 还比较少见。高速冲床是一个复杂的机械系统,借鉴其他机械设备的性 经验可知,为提高高速冲床的性,需要在其全寿命周期内开展性工作。 先,在设计阶段就应引进性概念,合理分配各组成部分的性指标,并对它们进行性分析、计算和设计;其次,在产品的生产制造阶段要制定一整套的体系,生产制造质量; 后,在使用阶段要有针对性的收集高速冲床的寿命周期故障数据,并根据这些数据建立设备的故障率曲线定量模型,在模型的指导下进行设备早期故障技术的 。由于个人能力和时间所限,本课题仅针对高速冲床在性设计阶段中的一个重要部分—主传动系统的性设计进行 ,为提高高速冲床性提供 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。